據消息人士的說法,隨著“老鼠倉”恐慌情緒蔓延,基金公司“勸退”基金經理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該消息與近期基金經理頻頻離職相互印證。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年內離職的基金經理達到近100人,占到現存量基金經理的兩成以上。多家基金公司陷入“人才荒”。(6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一如政界鐵腕反腐,讓“官不聊生”,證監會鐵面捕“鼠”,也讓曾經依靠幾個賬戶吃得膘肥體壯的碩鼠們惶惶不可終日,可謂“鼠不聊生”。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但是能晚還一陣就晚還一陣嘛,於是“逃離”成為幾乎成為碩鼠們一致選擇。辭職也好,勸退也罷,只是“逃離”的形式不同而已。“人才荒”不過是對基金經理高離職率的溢美之詞,一種不客氣但卻是很確切的說法應該是“鼠荒”。
  如果把“老鼠倉“的罪過完全要求基金經理承擔也未必公平。不可否認,有個別風險偏好型的基金經理敢自建“老鼠倉”,一個人吃獨食。但是,都在道上混,誰又不知道誰怎麼“玩”呢?如果沒有基金公司頭頭腦腦的“統籌協調”,哪個小小的基金經理敢冒這個險?以最壞的惡意推斷,每一個“老鼠倉”都可能是一群具有層級結構的“鼠群”的合謀。基金經理不過是“老鼠倉”的維護者和守門人,幹活放風而已,但是由於活動頻繁,暴露風險卻極高。一旦發現“老鼠倉”,自然首先被捉。可是,“大老鼠”還隱藏在某個角落,儘管瑟瑟發抖。
  從郭樹清到肖鋼,“捕鼠”的力度越來越大。監管層似乎沒有手軟的跡象,風聲越來越緊。“大老鼠”醒悟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及時遣散“小老鼠”,防止倉庫暴露。基金高管們開始忙了,竭盡所能搜集監管層查處“老鼠倉”的情況,一有風聲,馬上“勸退”相關基金經理,徹底隔離風險。也有聰明的基金經理懂得“急流勇退”,不等被“勸”,自己主動辭職,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他人,何樂而不為?大難臨頭,作鳥獸散,“鼠荒”出現了。
  應該說“鼠荒”的出現,於“老鼠”本身是天大的好事,畢竟在河邊走了一遭卻沒有濕鞋。但卻給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卻留下了天大的隱患。這些基金從業者已經對基金行業形成了的固定刻板而又難以改變的認知:不建“老鼠倉”怎麼掙錢?無論他本人再次從業或者指導別人從業,曾經的“下三濫”伎倆還會拿出來用。目前整個基金從業者形成的不良文化會通過這些成功逃離的“老鼠”進行基因的傳遞。只要監管層的高壓態勢稍松,老鼠們還會橫行,“老鼠倉”還會出現。
  鐵面“捕鼠”自然好,但最好的還是想出釜底抽薪之策,徹底根除基金行業的“老鼠思維”,對基金行業不良文化基因進行改良。當然,這不可能依靠說教來實現,而依靠制定精細的從業規則,嚴格的監管審查和嚴厲的懲罰措施來實現。
  文/喬瑞慶  (原標題:基金公司的“人才荒”實質是“鼠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q36hqtn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